Never Let Me Go

每个图书馆大概都至少有一个事事关心的图书管理员。热门书架栏上除了摆放应景的书籍外(现在是圣诞菜谱),还会在白宫公布肯尼迪遇刺内幕时赶紧找出《肯尼迪传》,在哈利王子传出订婚喜讯后几年前的DVD Suits 就又重见天日。在诺贝尔热度消散后,才终于借到了Kazuo Ishiguro的Never Let Me Go

我根本不认为这本书是在探究未来医学的伦理道德,它讲的还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生死悲凉。但作者有本事把那些平常人虽然也能感受到的却总也表达不出来的情绪上的悸动用简简单单的词句轻而易举地就给勾画出来了。

譬如,下面的英语单词大概小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吧,但这就是本书的关键字而且所承载的回味无穷。
中心人物的原型叫“possible”;长大后他们的职业路径是 “carers” 以及 “donors”;给他们上课的是“guardians” 而不是“teachers”;在经历至多4次 “donation”后,中心人物会“completed”。

前几天看新闻说有5个裸男空降某家快餐店,吓坏了和父母一同就餐的小朋友。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希望能惩治这伤风败俗的行为。猜想现在的学龄儿童没有活生生地见过成人肉体的机会(我这一代大概都在浴室里经历了劈头盖脸式的洗礼),但在州立美术馆里有的是不穿衣服全身赤条条的仙子仙女安琪儿,也常常在那里遇见一班班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摩学习。虽然或许有家长私底下觉得某些雕塑油画的尺度过大,但估计没有一个正常人会胆敢用这样的理由向老师请假。

举这个例子不是用来论证色情和艺术的细微差别,力图要说明的是,无论身处在哪一个时空,都有一些不可言说的禁忌。这些禁忌就好比是“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却不可以或根本不可能自由地公开讨论。这些禁忌中有些是和主旨无关的过了特定的年龄段后就无所谓不在意了,书里面Ruth的铅笔盒究竟是不是Guardian送的?Cottages里的同学是不是真的读完《战争与和平》?就是属于这一类。

但有些禁忌它们至关紧要和生命简直连为一体,可就因为象是沉甸甸的肉身,在涉世未深的小孩子眼中实在过于丑陋,很难既不惊吓又不歪曲地去教授去传递。更何况有些人年纪很大很大了,心里面还住着个小孩。

The problem, as I see it, is that you’ve been told and not told. You’ve been told, but none of you really understand, and I dare say, some people are quite happy to leave it that way.

书里的中心人物会长大,必然要踏上很久以前就被规划好的职业道路,所以Hailsham可怜的“guardians”只好含含糊糊地模棱两可地暗渡陈仓地在上课里抖一点在游戏中漏一些,帮着他们隐隐约约地循序渐进地犹如盲人摸象般地做好心理准备。当帷幕拉起显露出不堪入目的真相——不能去好莱坞当明星不能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当白领不能在超市里作微笑勤快的收银员,只可以作“carers” 作 “donors”,囿于其间的中心人物已不会惊讶哭泣甚至都不打算去找Guardian作番小小的抗争。相反,他们接受命运的安排还希望能尽快完成使命。他们没有生育功能影响范围有限,但书外面的世界呢?

结尾和最近刚听完的童书《哈利波特》一样,俗气得令我气恼——生命有限,情谊无价,记忆永存。作者写了几百页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最后一页还是要绕回“爱是永恒”大放光明,这种象征处理,在我看来也算是种禁忌。

Always Together … Forever Apart… 才是人生的真相

Always Together … Forever Apart… 才是人生的真相

忽然想心理咨询和宗教告解的一大区别可能是,来访者可以无所顾忌地谈禁忌,而信徒肯定有一个禁忌是必须回避的。

When we lost something precious, and we’d looked and looked and still couldn’t find it, then we didn’t have to be completely heartbroken. We still had that last bit of comfort, thinking one day, when we were grown up, and we were free to travel the country, we could always go and find it again in Norfolk.

我的Norfolk就是May we all be good carers before we complete.

 

Never Let Me Go”的一个响应

留下评论